技术分享
安史之乱守城睢阳?唐张巡睢阳保卫战有何意义
睢阳之战简介:唐玄宗至德元年(公元756年),张巡撤出雍丘后,率众沿睢阳渠向南撤退,当时他只有马三百匹,兵三千人,退至睢阳(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南)与太守许远,及城父县令姚阎合在一起。之后,他们派部将雷万春、南霁云等领兵北上抗击叛军,并在宁陵北击败杨朝宗,斩叛将20人,杀敌一万余人,投敌尸于睢阳渠中,渠水为之不流。杨朝宗幸免一死,连夜逃去。
名 称:睢阳之战
地 点:睢阳
时 间:公元756年
参战方:唐军;叛军
结 果:叛军最终获胜,但伤亡比太高
参战方兵力:唐军:7000;叛军:18万左右
主要指挥官:唐军:张巡;叛军:尹子奇
这次战后,张巡接到朝廷诏书,被封为主客郎中,兼河南节度副使。此战史称睢阳之战又或睢阳保卫战。睢阳地当睢阳渠要冲,位置非常重要。至德二年( 757年),安禄山死后,其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同罗、突厥、奚等部族精锐兵力与杨朝宗合,共十几万人,进攻睢阳。面对强敌,张巡、许远激励将士固守,从早至午,接战20余次,士气不衰。许远自以才能不及张巡,推张巡为主帅,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。张巡任主帅后首先清除了内部叛将田秀荣,然后率军出城主动袭击叛军,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,并缴获了大批车马牛羊。张巡把这些战利品都分给了将士,自己分毫不要。这次大捷之后,朝廷拜张巡为御史中丞;许远为待御史;姚訚为吏部郎中。
又有一日,张巡手下大将雷万春在城头巡视,叛军看到,一起放箭,雷万春一不留神,脸上中了六箭。但为安定军心,岿然不动。令狐潮以为张巡又是拿个什么木头人来骗他,叫来探子一打听,大惊,在城下对张巡说道:“向见雷将军,方知足下军令矣,然其如天道何!”张巡回答:“君未识人伦,焉知天道!”命令将士出城猛冲,令狐潮忙逃,守军俘获叛将十四名,杀死一百多人,大获胜利。
张巡守军不过一千多,而叛军总在几万人。但就这样坚持守了一年。直到一天,张巡接到睢阳(今河南商丘)太守许远派人送来的紧急文书,说叛军大将尹子奇领兵十三万,来攻睢阳,请他马上援救。张巡赶到睢阳,与许远兵合一处,不过六千余人。许远虽官职更高,但知道张巡善兵,就请张巡来指挥守城。虽说双方兵力悬殊,但张巡带兵坚守,和叛军激战了十六天,俘获敌将六十多人,歼灭两万多人,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。
过了两个月,尹子奇得到增援兵力,又把睢阳团团围住。形势越来越危急。
一天晚上,张巡叫士兵擂起战鼓。城外叛军听到鼓声,连忙摆开阵势,准备迎战。等到天亮,却还是没见守军出来。尹子奇派人登上土山向城内眺望,只见城里静悄悄,没什么动静,就命令士兵卸下盔甲休息。叛军紧张了一宿,都倒头睡去。就在这时,张巡和雷万春、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,各带领五十名骑兵,同时从各个城门杀出,分路猛冲敌营。叛军没有防备,顿时大乱,又被守军杀了五千多人。
张巡想在尹子奇出阵指挥时射杀他,但尹子奇平时上阵,总让几个人和他一样的打扮,无法分辨。有一次,两军对阵时,张巡命士兵把一只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。叛军士兵拾到这箭,以为城里的箭用光,急上前报告尹子奇。待尹子奇把蒿箭刚拿到手,城头上的张巡吩咐身边的南霁云箭射尹子奇。南霁云一箭过去,正中尹子奇左眼,顿时跌下马来。张巡下令出城冲杀,又打了个大胜仗。
尹子奇攻城未果,反失一目,哪肯罢休。把睢阳围的更紧。城外的叛军越聚越多,城里的守军越打越少,到后来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。还断了粮食,士兵们连树皮、茶叶和纸张都吃,一个接一个饿倒。 无奈之下,张巡只好派南霁云带领三十名骑兵重出重围,向临淮(今江苏睢宁西北)守将贺兰进明借兵。
贺兰进明害怕叛军,不愿出兵救睢阳。但他爱惜南霁云勇猛,召集手下设宴招待南霁云,想留下南霁云为自己所用。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不肯借兵,哪里有心吃饭?他咬下自己一个手指,流着眼泪说自己未能完成使命,留下根手指作为来此的见证。 南霁云离开临淮,又从别处借兵三千,回到睢阳。被叛军发现,一场血战之后,才进了睢阳。张巡和许远知道没有借到兵,两人反复商量后,认为睢阳乃江淮屏障。为阻止叛军南下,惟有死守睢阳。
城里粮食没了,就吃树皮,吃战马,连麻雀老鼠也吃完了。城里所有的将士和老百姓明知道守下去毫无希望,也没有一个人叛逃。
到十月中旬,在疾病和饥饿又没有外援的恶劣情况下,守城的将士们已失去战斗力,眼睁睁地看着叛军翻墙入城,却没有一个人有力气起来抵抗,睢阳城终于陷落。
张巡、许远、南霁云、雷万春等人宁死不屈,均被尹子奇杀害。但尹子奇也在之后不几天便被唐军打败,全军覆没,尹子奇被杀示众。十二月,天下暂告平定,唐肃宗追封死难的功臣。后来,到唐僖宗时,又将张巡、许远、南霁云的画像移入凌烟阁,供后人祭典
安史之乱为唐朝带来的影响?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知识点
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史之乱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。
763年2月,唐朝叛将史朝义自缢身亡,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!但是在安史之乱后,唐朝并没有恢复之前的强盛局面,而是一步步的走向衰落,甚至可以说是一蹶不振,最终走向覆灭。那么唐朝为何会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呢?这事和朝廷的一项错误决定有关!
翻看中国历史,我们不难发现,一个朝代的强盛时期,中央集权必然是空前加强的。所谓中央集权,指的地方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,必须严格服从朝廷的命令。当一个朝代衰落的时,势必会出现地方割据的局面,朝廷无力消灭割据,最终导致灭亡,唐朝就属于这种情况。
人们常说“汉亡于外戚,唐亡于藩镇,宋亡于外敌,明亡于党争”,唐朝是因藩镇割据而衰亡的,那么藩镇割据是怎么产生的呢?这事还得从安史之乱后期说起。话说此时唐军接连获胜,而叛军内部矛盾重重,因此唐朝为了快速平定叛乱,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,“瓜分河北地,付授叛将”。
唐将仆固怀恩率领大军进入河北地区后,许多安史叛将纷纷开城投降,归顺大唐,比如田承嗣、李怀仙、张忠志、薛嵩等人。仆固怀恩“阴图不轨,虑贼平宠衰,欲留贼将为援,乃奏承嗣及李怀仙、张忠志、薛嵩等四人分帅河北诸郡”。朝廷为求得暂时安宁,同意了仆固怀恩的建议。
于是田承嗣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,掌握六州之地;张忠志(后改名李宝臣)被任命为成德节度使,控制七州之地;李怀仙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;薛仁贵的孙子薛嵩被任命为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,控制四州之地。四个人虽然表现上向朝廷臣服,但依然割据一方。
后来朝廷发生了一些变故,“怀仙等四将各招合遗孽,治兵缮邑;部下各数万劲兵,文武将吏,擅自署置;贡赋不入于朝廷,虽称藩臣,实非王臣也”,至此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。其中以范阳(卢龙)、成德、魏博三镇最为跋扈,史称“河朔三镇”。
“河朔三镇”俨然已经成了独立王国,他们“不禀朝旨,自补官吏,不输王赋”。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,此时已经无力平定藩镇,只好进行安抚,自此就再也没法彻底将其根治。后来藩镇甚至接连挑战朝廷权威,朝廷派兵镇压,反而屡吃败仗。唐朝因藩镇问题,始终无法恢复昔日的强盛局面,日渐衰落。
到了唐朝末年,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,包括朱温、李克用、李茂贞在内的一批镇压起义有功的将领成为新的藩镇。唐昭宗甚至一度被李茂贞劫持软禁,后来又落到了朱温的手中,最后被杀害。907年,朱温废掉唐哀帝,建立后梁政权,但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存在,直到北宋时期才得以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