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技术
张居正孙子被杀?张居正死后有多惨
张居正为为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(万历皇帝)所编的教科书《帝鉴图说》(资料图)
在432年前的今天,1582年7月9日 (农历六月二十),明朝“宰相之杰”张居正逝世。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,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。财政上:清仗田地,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总括赋、役,皆以银缴,"太仓粟可支十年,周寺积金, 至四百余万"。军事上:用戚继光、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,用凌云翼、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。吏治上:综核名实,采取“考成法”考核各级官吏,“虽万里外,朝下而夕奉行”,政体为之肃然。
张居正是明朝最有权力、最具影响的内阁首辅。他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,把衰败、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,他是小皇帝不可一日或缺的靠山,是“起衰振隳”的“救时宰相”。他的赫赫功绩,堪与商鞅、王安石并立,而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、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。
然而,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神宗翻手为云、覆手为雨,对死去不久的张居正下如此毒手呢?
网络配图
历史学家分析,其主要原因有三。
其一,这是君臣之间十年积怨的总清算。
在封建王朝里,君权和相权是一对相依相克的矛盾。君权过于弱小时,需要强大的相权来支撑;而过于强大的相权,则会矮化皇室,遭到帝王的忌恨。
张居正开始辅佐神宗时,小皇帝年仅十岁,为了稳定政权,神宗母子都对张居正有所倚赖,尊重备至,言听计从。但是,这位元辅对小皇帝管束过严,干涉过多,在他幼小的心灵里,已经开始了由亲近、尊重向着畏惧、厌恶的方向转变。这一点,过于自信的张先生并没有察觉。
张居正以严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小皇帝,每天布置功课,如果小皇帝没有认真背诵或领会,就会遭到严厉的斥责。有一次,小万历读《论语·乡党》时,把“色勃如也”读成了“色背如也”。张居正当着众大臣的面,厉声吆喝,吓得小皇帝连忙低头纠正。平时,如果小皇帝背着张居正做了越制出轨的事,冯保就会吓唬他:“让张先生知道了,看你怎么办?”小皇帝听了,很快就会收敛自己。
但是,小皇帝逐渐长大了,成人了,开始懂得了皇上的权威和分量了。而张居正仍然把持朝政,作威作福,甚至对他的宫闱生活也说三道四,这使得神宗对张居正的态度向着仇恨方向迅速逆转。
权高震主,是为臣之大忌;张先生却是自鸣自得,浑然不觉。岂知,他所揽之权,就是神宗之皇权;张居正的高大显赫,就反衬出神宗的卑微猥琐;群臣对张居正的恭维,就是对皇上的蔑视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成长起来的神宗必然要扳倒张居正,夺回皇权,一消这十年的积愤。即使张居正不死,这场君权和相权的斗争也将在短期爆发。
网络配图
而在封建社会里,权力的天平总是向着君权倾斜,因此,张居正的覆灭和被清算是必然的。
其二,这是走出张居正阴影,一展帝王雄威的大决策。
张居正死了,走了,埋了;神宗皇帝就可以乾坤独断,一展帝王雄威了。这就是神宗皇帝充分展示他的大度,极尽哀荣地礼送张居正归山的根本原因。
但是神宗皇帝没有料到,张居正虽然走了,却是阴魂不散,自己仍然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中。每有诏令,群臣就会观望、比较,假如张先生在,将会怎样决策;每有行事,神宗皇帝也会自我掂量,假如张先生在,将会怎样评判。张先生的阴影仍然高高地悬立在朝堂之上,俯视着神宗,使他自卑,自疑,猥琐,狼狈不堪。他的自尊心、虚荣心受到极大的创伤,与此同时,他的逆反心理、仇恨心理也开始极度膨胀。他愤慨,激昂,烈火中烧,不能自已,就像咆哮在火山之下的岩浆,必欲冲破压顶的山石,一吐胸中之块垒而后快。
最初,他用温和的手段割舍他的“大伴”,他感受到了一种无羁无绊的轻松,独来独往的愉悦,以及隐秘于心灵深处的邪恶的复仇的快感。这使他惊奇,震动,也受到启发和诱惑。于是,他决心粉碎这座高立于庙堂之上的偶像,搬掉压抑在他心灵之中的块垒,扫荡笼罩在他头顶之上的阴影。这是一个大决策,大决战!战斗必然成功,唯如此他才可以真正成为屹立于万民之上、天马行空、受到万民仰望的皇帝了!哈,痛快!
有了这样的思维,张先生的形象能不被撕裂、不被践踏吗?
其三,神宗的贪财好利,也推动了清算的进程。
《明史纪事本末》中记叙了明神宗查抄张居正荆州老宅之前与皇太后的一段对话。
这一年,神宗的同母弟潞王已年满十六岁,该议婚了,可操办婚礼的银子还有一多半没有着落,慈圣皇太后一想到此事,就感到烦心。神宗听了,满不在乎地说:“这事您别着急,我有办法!现在朝中的这些官儿们都无耻极了,他们一定是看冯公公、张太师权大,把好多钱财珠宝都作为礼物存放在这两家了。”
太后听了,心里有了些把握,跃跃欲试地说:“假使查抄他们的家,这些钱财就都到手了吗?”
“这个冯保诡计多端,那些钱财恐怕都悄悄地转移了。”
网络配图
正好这时候,云南道御史羊可立上了一道“已故大学士张居正隐占废辽府第田,乞严行查勘”的疏奏,已废辽王次妃王氏也奏称辽王府“金宝万计,悉入居正府”。都说得有根有据。再加上冯保抄家,所得巨万,这位贪财好利的皇帝能不动心吗?至此,张居正家厄运难逃。
此外,张居正一人独大,后继无人,也是他败亡得那样迅速、那样彻底的一个原因。他刚愎自用,偏信偏听,喜欢阿谀奉承之徒,打击直言敢谏之士。到万历皇帝决心向他清算的时候,大家一呼百诺,奋勇争先。没有人敢替他说话,替他伸冤。相反,那些受他提拔、被他重用的新政人物,反倒成了反张居正的急先锋。张居正厉行的改革,也就因此而寿终正寝了。
具有讽刺意义的是,当初大骂张居正是禽兽,被廷杖致残的邹元标,竟然拖着一条瘸腿,为张居正的昭雪奔走呼号,试图召回失去的新政。
然而,无可奈何花落去,这座经历了两百年风雨的古老的帝国大厦,终于在六十年后,被历史的巨浪冲击得土崩瓦解
张居正下一个首辅是谁?张居正什么时候当的首辅
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宰相之一。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,生于嘉靖四年,卒于万历十年,共享年58岁。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和改革家,他辅佐明神宗实行的万历新政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张居正自幼聪明好学,在他23岁的时候,进京参加科举考试,取得进士,得以入朝为官。在明神宗登基后,张居正受李太后的信任帮助明神宗处理国家政事,担任宰相一职。在位期间,张居正勤勤恳恳,为明神宗处理政事建言献策,深得明神宗和李太后的重用。在当了宰相之后,便迎来了为官生涯的辉煌点,那就是推行了万历新政。
张居正看到明朝长期处在积贫积弱的水火之中,便向皇上商议改革一事,并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改革措施,深得明神宗的认同。张居正在得到皇帝和太后的支持之后,便开始了对军事、政治、经济等方面的大改革。张居正在改革期间花费了大量的心血,导致他积久成疾。即使在生病期间,张居正依然坚持推行新政的实施。此时,新政在张居正大力的施行下,已经初见成效了,明朝的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的复苏。张居正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他遭到保守权贵派的阻拦,为了顺利推行新政的稳定实施,张居正不怕艰辛排除万难,让改革得以实施十年之久。但是长期的劳累,让张居正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,万历十年,张居正病死于官场。
在张居正去世后,他遭到反对派对新政的攻击,导致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。
张居正和海瑞
张居正和海瑞都是明朝著名的官场人物之一,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,海瑞是一名铁面无私的清官。他们俩人都是在明朝嘉靖年间,进入官场,但是俩人在官场仕途方面都有不同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张居正在当宰相时候,对戚继光等人很是重用。张居正的政党多次将海瑞推荐给张居正,但是张居正始终没有对海瑞进行重用。后来史学家分析出了张居正不任用海瑞的诸多原因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海瑞太过正直,海瑞在官场中为人非常清廉和高洁,既没有一个政党,也没有一个敌人,他属于中立派。
史学家们对张居正的评价,大多不认可他的品德方面。张居正的宰相之位,是他联合冯保将高拱给斗争下去的,曾经冯保已经陷害过一次高拱,奈何没能成功。最终,冯保联合张居正将高拱拉下政坛。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,使自己在万历新政方面得以顺利的施行,于是张居正会拉拢冯保、戚继光等人,让他们作为自己的政党。而海瑞在为人处世方面是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人,张居正担心用了海瑞之后,海瑞日后发现他的不妥之处,会以此当做把柄。张居正前前后后想了很多,便没有重用海瑞。
史学家在评价张居正时,会认为张居正之所以达到今天的权力高峰,也是在于张居正在政治上很有一套自己的手法,海瑞太过高洁,在政途上,无法帮助自己。
张居正的诗
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,同时张居正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。后人在提起张居正的时候都会联想到他兢兢业业的一生,辅佐明神宗推行万历新政,虽然未能挽救明朝水深火热的境地,但是张居正大胆的创新改革精神却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,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神童,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。张居正勤学苦读,在23岁的时候进京参加科举考试,一举夺得进士,后来以此为契机得以入朝为官。张居正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,至今,他的作品依然流传于世。
《月夜登城》就是张居正的作品之一。全诗为:一叶已落人间秋,夜澄江空烟雾浮。月光入水影明灭,霜气薄人风萧飕。沙鸟欲宿寒未稳,城乌惊栖啼不休。酒酣对客发幽兴,清啸划然满沧洲。在这首诗中,张居正用了大量的景色描写,以此来借景抒情。而从全诗所用的意象来看,张居正描写的是深秋傍晚一片萧瑟的场景。张居正此时坐在船上,任由船只行进在雾气袅袅的江面上,城外的乌鸦一直在啼叫个不停,而此时喝了酒的客人正对着此时此情吟诗作对,船只并没有靠岸,而是一直向前行进,一直在雾色茫茫中划过了沧州。
从张居正的这首诗作中,也看出了张居正此时悲凉萧瑟的心情,虽然如此,但是张居正依然很积极向上,体现出了他不畏艰险继续前行的乐观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