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技术
安史之乱平叛将领?仆固怀恩是忠臣吗
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仆固怀恩的故事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。
仆固怀恩,生年不详,铁勒族人,出自铁勒九大家族之仆骨部。贞观二十年,铁勒降唐。其族人被派往夏州等边地,为大唐驻守边疆,世袭都督。
怀恩生在武将世家,自小骁勇。开元天宝年间在朔方军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的仆固怀恩,由于善于格斗,且精通边庭诸族的语言与习俗,是可塑的将帅之才,很受历任节度使王忠嗣,安思顺的器重。
天宝十四年秋,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,怀恩跟随郭子仪征讨叛军,次年与李光弼率领的河东军汇合,多次与史思明的军队交战,屡战屡胜。(旧唐书)以“怀恩功居多”一句来肯定他的功绩。
收复长安之战,不得不提出此战的主帅,是当时的天下总兵马大元帅广平王,即日后的代宗李豫。史书中记载,仆固怀恩在大胜之后向李豫献策“宜将胜勇追穷寇”,李豫这小子却死活不肯,坚持按兵不动,三番五次进谏后李豫依然坚持己见。折腾一夜,天明睁眼一看,叛军已全部逃脱。
这本不是大事,逃脱几百燕叛对战争局势没有太大的影响。但是仆固怀恩脾气太臭,言谈之间必定对李豫有不恭不敬之处,这也成了仆固怀恩日后悲剧的导火索。
李豫的个性,虽然有后来醉打金枝中“不痴不聋,不做家翁”的智语为人津津乐道。但是这个故事中,李豫面对的是自己一身仰仗的国之柱石郭子仪。对待仆固怀恩,只怕就没有这么容易放过了吧?
代宗甫登大位,便罢去郭子仪的军职,命其为“山陵使”,至建陵为肃宗守灵,李光弼因震主之功被谗杀,仆固怀恩因与与回纥可汗的翁婿之份,阉宦骆奉先诬告其“怀恩与可汗为约,逆状已露”,怀恩无奈造反,却因突染急病,不治而亡。
代宗在仆固怀恩死后,下诏赦免了他的族人亲信,仆固怀恩的母亲寿终正寝,幼女被封为崇徽公主,步两个姐姐的后尘,继续承担和亲回纥的使命。
仆固怀恩半生忠勇,一门英烈,以仅次于郭,李的军功被两唐书列入《叛臣传》,实令世人感慨万千
安史之乱时李白在干什么?李白有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_1
“安史之乱”爆发前,曾先后有三位高官向唐玄宗说过安禄山会谋反。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张九龄因为讨厌安禄山的“狡黠”,所以告他“面有逆相”且有“狼子野心”;王忠嗣因为李林甫对自己“日求其过”,于是告他的亲密同伙安禄山日后“必反”;杨国忠因为担心安禄山与自己争夺相位,因此多次“上前言其悖逆之状”。
在古代,把“谋反”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,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。在个人喜恶、个人利益、个人权欲面前,无论是风度翩翩的张九龄,异常奸诈的李林甫,还是粗鲁霸道的杨国忠,都把颇受皇帝宠爱的安禄山视为“眼中钉、肉中刺”,都欲除之而后快。因为没有真凭实据,所以他们的说法均属主观臆断和恶意诬陷。
其实,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人是李白。天宝十一年(752)十月,李白在游历途中去了一趟范阳,即幽州,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,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,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。离开幽州后,李白写了一首诗,题为《幽州胡马客歌》,诗中的“胡马客”暗指安禄山,“绿眼虎皮冠,笑拂两只箭”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,“疲兵良可叹,何时天狼灭”则道出了自己的忧国之思。
李白之所以有这种敏锐觉察和正确判断,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:其一,李白经过两次官场上的失败,政治警惕性有了进一步提高;其二,李白被“赐金还山”后身处局外,更容易清醒地认识问题;其三,李白与安禄山都具有胡人血统,更容易洞悉同族人的心思。流放夜郎遇赦后,李白在《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》一诗中也回忆了当年他在幽州的所见所闻。“戈”和“鋋”均为古代兵器,李白用一句“戈鋋若罗星”,犀利地揭露了安禄山跃跃欲试的狼子野心。
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,李白既没有上报朝廷,也没有密奏皇帝。应该说,李白有难言之隐。当时,安禄山正红得发紫,昏聩的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,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,李白一个被谗逐的文人,所说的话又有多少分量呢?再者,王忠嗣、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,一个被贬职,一个遭白眼,如果换了李白,恐怕只有被砍头的份了。所以,一句“心知不得语”,反映出了李白当年心存畏惧、有话难诉的矛盾和尴尬。
把话放在心里面,把预见写在作品中,是李白的无能为力、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。此后,李白继续他的游山玩水,继续他的求仙访道,甚至想用“栖蓬瀛”的方式来避世。天宝十四年(755)十一月,“安史之乱”爆发后,剑法高超的李白不但没有投军报国,反而和普通百姓一样选择了仓皇“南奔”,甚至认为“乐毅倘再生,于今亦奔亡”。国难当头,李白这一系列退撄逃避的做法,既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的消极和绝望,也反衬出了“盛唐”表象下的昏暗和腐朽。